blog flag

free counters

2010/06/23

[分享] 關於腸病毒的知識

作者: lovelyshu (決定了!我要去台北!!) 看板: BabyMother
標題: [分享] 關於腸病毒的知識
時間: Sat Jun 28 23:57:52 2008

http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index.jsp?page=1&id=4556

腸病毒拉警報!注意5大預防關鍵

文.康健編輯

2008/06 康健雜誌 115期

腸病毒重症病例已破兩百,這次流行的腸病毒71型以B5亞型為主,發作的症狀和往年不
同,大多沒有高燒,手腳和嘴巴的泡疹也不明顯,因此提醒家長不要因為小孩沒有發高燒
,就降低戒心,只要發現幼童有嘔吐、抽搐的狀況,就應該趕快就醫!

幼稚園和家庭內傳染,是感染腸病毒71型和造成大流行的重要因素。因為病毒在家庭裡、
人群密集的地方傳染力很高,許多人被感染後沒有症狀,卻帶有傳染力,也就是說,被感
染的大人或年紀較長的孩子,都有可能沒有症狀但把腸病毒帶回家中,傳給抵抗力較弱的
幼童或家人間交互傳染,防不勝防。

預防腸病毒

它是什麼?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,因為可以抵抗胃酸的強酸進而感染腸道細胞,所以
稱腸病毒。包括3型小兒麻痺病毒、23型A型克沙奇病毒、6型B型克沙奇病毒、30型伊科病
毒還有68∼71型腸病毒,共六十幾種。

雖稱腸病毒,但很少引起嚴重腸胃道症狀,頂多是輕微腹瀉。

傳染途徑

可以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、糞便、飛沫傳染。

誰該小心

10歲以下的小孩。尤其腸病毒重症多發生在5歲以下幼兒,應特別小心。

症狀

1.大多數被感染的人,沒有臨床症狀或是症狀輕微。
2.典型臨床症狀:
a.手足口病──口腔、手掌、腳掌出現不癢的水泡和潰瘍。
b.A疹性咽峽炎──嘴巴裡面後半邊出現水泡,很快變成潰瘍,不吃東西,流口水。
c.發燒。
3.病程約7∼10天,少數可能併發無菌性腦膜炎、心肌炎、肺炎症狀。

何時該就醫?

一旦小孩身體不適,最好帶去看醫師,確定是否腸病毒感染。

如果有典型的手足口病、A疹性咽峽炎、發燒超過3天、出現不尋常嗜睡、肌躍型抽搐(像
是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,老人家常以為是「受驚」),或者出現意識變化
、昏迷、頸部僵硬、心跳加快等症狀,都必須馬上就醫。

怎樣預防?

防不勝防,只能儘量減少和病毒接觸機會。

1.洗手,尤其是便後飯前要加強洗手。少用手摸口鼻。
2.清潔玩具:玩具常是幼兒間傳染媒介,尤其絨毛玩具清洗不易,更容易攜帶大量病毒傳
給其他幼兒。
3.注意居家環境衛生與通風
4.增強個人免疫力,注意營養、均衡飲食和運動。
5.流行期間少去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。

怎樣洗手最乾淨?該用抗菌洗手乳洗手嗎?

「只要把人身上的病毒想成黑色碳粉,走到哪、摸到什麼,那裡就會沾上黑粉,真是無所
不在,防不勝防,」台北榮總一般兒科主任宋文舉說,空氣中都有病毒,打個噴嚏就可能
傳染,但多洗手可減少病毒殘留雙手且四處散播的機會。

手該怎麼洗?

衛生署公佈的「濕、搓、沖、捧、擦」洗手五字口訣,其中最重要的是「搓」的動作。
光是搓搓手,並不能有效去除吸附在手上的腸病毒,必須抹上肥皂,仔細搓揉兩手心→
手背→手掌→再到手背→用拉手姿勢擦洗指尖、指縫,利用物理的摩擦動作,才能有效
去除病毒和細菌。

該用抗菌洗手乳嗎?

台大小兒部主治醫師黃立民認為,細菌病毒種類太多,不可能一一殺除,如果要清除手上
的病毒和細菌,勤洗手才是重點,用一般肥皂加上物理性搓揉雙手動作是最重要的洗手方
式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http://www.dadupo.com.tw/new/bin.htm

漫談腸病毒 

資料提供/書田泌尿科診所小兒科

腸病毒 是一大類病毒的總稱,包括有「小兒麻痺病毒」、「克沙奇(Coxsakie) 」、
「伊科(Echo) 」,及一般腸病毒三大項,因為這些病毒都是可經由腸道引起感染,所以
在學術上統稱之為腸病毒,因為小兒麻痺在經過了多年的預防注射努力防治之後,問題已
經很少了,現在的問題是小兒麻痺以外的這些腸病毒。這些腸病毒下面又可以再分為大約
有七十多型,國內所流行的腸病毒,大多以克沙奇病毒稱之,因為手口足病以克沙奇病毒
最常見。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有些不同,包括手口足病、咽峽炎、無菌性腦
膜炎、肢體麻痺症候群、流行性結膜炎、心肌炎等。因為有些不同的病毒也會引起相同的
症狀,故手口足病這類的病症可能在同一人身上發作幾次。

腸病毒的流行曲線是什麼?根據台灣地區歷年腸病毒疫情統計,腸病毒流行曲線形態;第
一形態,在4-6月,第二形態,在9-10月。隨著氣溫升高,腸病毒更為活躍,而對這個蠢
蠢欲動的夏日駭客,民眾該如何防範呢?

腸病毒也有三危?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丁綺文指出,打擊腸病毒應針對高危險群,既能將
傷害降到最低,又不致引起無謂恐慌。根據歷年經驗,歸納發生嚴重病例的「三危」——
危險族群、危險期間和危險症狀。

腸病毒的症狀

大約感染病毒之後二至十天以後才信出現症狀,大多數人的症狀不重。
標準的症狀是口腔的後部、手「掌」、腳「掌」出現水泡、潰爛,在膝蓋與臀部也時常看
得到相同的水泡所以常稱為了「手足口症」。

如果只有口腔「後半部」出現水泡,其它地方沒有,則稱之為「咽峽炎」。最明顯的症狀
是喉嚨很疼,不敢吃東西,口水變多,同時也可能有高燒,平均七天會痊癒。

有的小朋友也可能不出現標準的手足口症或咽峽炎,只有一般的感冒發燒症狀,但是在發
燒退了以後,皮膚會出現類似長痱子一樣,以軀幹為主的全身性紅疹,醫學上稱之為
「熱性疹症(febrile exanthematous disease)」。

如果合併有「昏睡」、「抽筋」、「嘔吐」等症狀則要住院處理而且可能有危險性,因為
可以合併出現無菌性腦炎、肺炎、心肌炎、心包膜炎及麻痺等併發症。其它的危險因子還
包括有:發高燒超過三天,血糖超過15Omg/dl,以及出現四肢無力的症狀等,都要特別注
意。

腸病毒所引起的咽峽炎與另一種病「皰疹性齒齦舌炎(Herpetic Gingivostomatitis)」甚
為相似,但是「皰疹性齒齦舌炎」的潰爛位置是在口腔「前半部」,一樣會疼痛、流口水
,但是不是腸病毒造成的。

何謂「腸病毒333專案」?

丁綺文醫師表示,腸病毒「三危」恰好都能用333描述,簡單好記。

1. 第一危:
危險族群,3歲以下。根據1998年,腸病毒疫情統計,78%的死亡案例年齡小於3歲

2. 第二危:
危險期間,3天之內。腸病毒71型引起重症和死亡的病例,其發病到就診時間,平
均3.4天,許多病例在第三天之後才到急診或加護病房,以致搶救不及。所以發病
的最初三天,病情變化極不穩定,最需要密切追蹤。
3. 第三危:
危險症狀有三,昏睡、持續嘔吐和肌躍型抽搐。針對腸病毒71型所引發的腦幹腦炎
致死及瀕死病例分析,發現這三種臨床症狀最有指標價值,若有上述症狀,必須以
重症處理。

腸病毒感染途徑

 1. 第一飛沫感染:
咽峽炎發病初期兩週,病毒集中在咽喉,咳嗽所散布的飛沫就有病毒存在,因此腸
病毒疫情到達「紅燈標示區」,通常建議停課三週。
2. 第二是糞口傳染:
腸病毒生存力、繁殖力強,經腸胃道排出長達2個月。
 3. 第三是接觸傳染:
污染的手接觸摸眼、口、鼻而受到感染。

腸病毒有三不怕

1. 不怕室溫:可以在室溫活好幾天。
2. 不怕胃酸:可在腸胃繁殖。
3. 不怕酒精、乙醛等消毒物品。

如何向腸病毒說不?!

拒絕腸病毒的方法?丁綺文醫師表示,拒絕飛沫傳染,不去密閉且人多的空間。此外,腸
病毒怕紫外線,所以可以帶小寶寶到戶外曬陽光。另外,咳嗽的時候,記得掩口,減少口
沫散布;拒絕糞口傳染,吃飯前後、如廁後要徹底將手洗乾淨,幼稚園和學齡兒童,切忌
共飲共食的不良習慣;拒絕接觸傳染,洗手之後要記得不要再觸眼、口、鼻等五官七竅。
食物煮熱至56℃以上,游泳池有加氯且符合法規規定,游泳下水之前先沖洗,游泳完後漱
漱口。

腸病毒VS.胎兒孕婦

此外,腸病毒不僅影響三歲以下的小寶寶,也影響大人,三歲以上的發病情況與三歲以下
的發病情況不同。但是,孕婦若在懷孕期間感染腸病毒,對於孕婦本身的影響不大;但是
對於胎兒可能會造成垂直感染的問題。
結論

打擊腸病毒最重要的是徹底洗手,濕、搓、沖、捧、擦,尤其是「搓」的步驟,要確實施
行。並謹記腸病毒的333→3歲以下、3天之內、3個危險症狀,一有可疑的症狀發生,應迅
速就醫,追蹤病情,才能將腸病毒徹底圍勦。


(育兒生活雜誌)

--
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
◆ From: 60.250.86.199
推 Birch:3Q so much  06/30 08:34